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中国自上而下全国人民集体防疫,不惜一切代价将病毒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困死”,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最大化地减少人民的生命损失;这种打法是“以时间换空间”,为疫苗研发争取时空。
 
这种策略优势明显,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是在减少生命损失的同时,到底财产损失、经济损失,以及带来的其它次生灾难有多少,现在还没办法评估;
 
二是这种打法需要彻底将病毒“清零”,在疫苗尚未研发出来之前,除非一直全体封闭,否则一旦有新的病毒携带者,我们还是得再经历一轮防疫。
当然,即便发生第二轮防疫,也可以针对性地防控,不会像第一轮那么“悲壮”。
 
中国的疫情发展到中后期,采取这样的防控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客观说,也是最有成效的。这也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春运潮的特殊时刻、基层医疗与国民教育的客观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具体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中国有成效的策略,相信各国也都在密切关注,取长补短。同样,其他国家一些进步的现代化防疫措施,我们也需要及时反思、吸收借鉴。
 
2
 
英国认为基于大流行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隔离阶段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目前采取的缓疫(Mitigation)策略,也是防止大流行的一种选择。德国基本采取的是一样的策略。这种策略意图打一场“精准狙击战”,通过精细化的人群分层、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以及足够强大的医疗服务等来共同协作战胜病毒。
 
这种策略需要依托强大、精细、专业、科学、理性的社会总动员,现代化经验丰富如英国,严谨务实如德国,选择采取这种模式,既有不得已之处,也是对各自国情总体评判后做出的选择。
 
但英国这种打法还是充满了太多令人担心的不确定性。这套策略建立的基础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年轻人重症率和致死率到底有多高?病毒是否会持续变异?病毒传染速度是否能完全保证在医疗能力的控制下?年轻人感染病毒后是否有后遗症?这些都是英国“需要60%的人口感染病毒以便获得群体免疫力”这一言论不可承受之重,也是一场“赌博”。
 
另外,这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需要我们去了解。英国德国及大部分欧美国家的民主民权意识以及相应的制度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这就是前文提到的英国政府“不得已”的原因,作为“小政府、大社会”,英国政府没有办法对百姓采取过多强制性措施,哪怕是在疫情期间,人们寻求在不过度牺牲隐私、民主、自由等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疫情防控。
 
即便是封城的意大利,也是先修订相关法律,政府才跟进政策执行。不过这也给欧美国家提了一个醒儿,民主自由固然重要,但生命也是最宝贵的,况且,人类的恐慌、傲慢、自私等人性的弱点也是共同的。非常时期非常举措,及时灵活的法律调整也需要欧美政治人物集中智慧去解决。
 
3
 
总之,各国防疫模式和阶段不同,但有几点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第一、瘟疫对全人类都是灾难。任何的幸灾乐祸,无论中外,都是人性的恶;
 
第二、每个国家都有具体的国情,相互支援,相互尊重;
 
第三、具体的效果还要等疫情结束之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观察和总结,现在下结论都为时太早;
 
第四、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常识是防控疫情的最好武器;
 
第五、保持开放、务实心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不要重复跌倒在同一个问题上。
 
祝愿全世界人民早日战胜疫情。
话题:



0

推荐

毕啸南

毕啸南

9篇文章 3年前更新

青年学者,媒体人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9篇